1309| 2
|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 电子书下载 |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这本书的主旨是指导家长在幼儿的数学启蒙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共九个章节, 26个核心点:集合、数数、数运算、模式、测量、数据分析、空间关系、图形等...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 幼儿数学除了数数和简单加减,还能教什么?怎么教?最近看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一书,受到了很多启发。 此书由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的早期数学教育研究团队编写,介绍了集合、数感、数数、数运算、模式、测量、数据分析、空间关系、图形9个数学模块中的核心概念和教学提示,既有理论总结,又有实践指导,非常适合学龄前家长作为实战指导书。 对于早起数学教学方法,本书提炼了5条教学策略,后面讨论9大模块数学核心概念和教学运用都是围绕这5大教学策略展开的。 1、将我们周围的世界数学化。引导孩子留意身边的数学,认识数学和数学问题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并邀请孩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数学不能局限于操作。引导幼儿在具体经验、象征符号、图像和语言之间建立联系。比如4辆车的图片、数字4和“四”都表示数字4。 3、识别接受性理解。注意幼儿思考相关的非语言指示,比如手势和动作。 4、幼儿借助手、脚、耳、目学习数学。学习者使用的学习方式越多,越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学习就越深入。 5、支持幼儿建构自己的思考。通过讨论、提问、对话,让幼儿有机会去深化理解、检验理论、解决问题。 一、集合 集合是幼儿思考和学习的基础,是形成数系统的基础。 1、根据物体的属性对集合进行分类。根据颜色、形状、种类等进行配对、分类,比如袜子配对、T恤颜色配对、卡片配对等。 2、同一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比如同一组珠子,既可以根据颜色分类,又可以根据形状分类,让幼儿理解同一组物体可以有多种不同特征。 3、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询问幼儿“哪个更多?那个更少?”等。 二、数感 数感指理解一个集合的数量以及用数来表达这个数量的能力,是学好算数的关键。 1、数字有多种途径,有些更具数学意义。数字不单单是用来数数和表示“多少”的,它还能表示时间、温度、电话号码、房间编号、钱、地理位置等。当数字作为命名数、分类编号、参照数时,一般不进行数学思考和运算(比如105号房间、5号球员等);当数字作为基数和序数时,具有较大数学意义。 2、数量是集合的属性之一,用数字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让幼儿反复体验数词和集合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数感的发展。比如开展“数字寻宝”游戏,让幼儿把相应量的物品和数字名称联系起来。 3、小集合的数量可以直接被感知到,而无需数数。数感训练从小数字开始;设计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将数字与物体(小积木、珠子等实物教具)、动作(敲鼓、跳、拍手等)、想法(包含数字的对话)、符号(数字卡片)相联系;通过点卡游戏,建立视觉数感,即不用点数就可以直接感知小集合数量(对于10以内的物品,不用点数,可以直接报出数字);掌握10以内数词的顺序。 三、数数 1、数数可以用来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在真实情景中,引导幼儿多数数。 2、数数的基本原则适用于任何集合。 固定顺序原则:数字的顺序——1、2、3、4……是固定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阿拉伯数字以10进位,10个数字(0~9)来表征所有的数。可以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数数:正常数数,2个、5个、10个一数,从任何一个数字接着数、倒着数等。 一一对应原则:一个集合中的物体必须且只能点数一次。幼儿大量练习点数具体的物品,比如分发物品。 顺序无关原则:集合的总数和点数这个集合中物体的顺序无关,即随意排列集合中物体的顺序,不会影响集合的总量。可以用多种方法数一个集合的物体,比如数钱,可以先数5元纸币,再数1元硬币,也可以反过来,不影响总数。 基数原则:集合中最后一个数字名称既是对最后一个物体的“命名”,也表示点数过集合的总数。 四、数运算 1、往一个集合里添加物体(组合)或者拿走物体(分解)会使集合发生变化。幼儿应对数字问题情境有阶段性,早期采取“点数全部”策略,比如盘子里2块饼干,再增加2块,幼儿会从头数一遍;后期发展为“接着数”策略,比如盘子里6把剪刀,又增加2把,幼儿会从6开始,接着数“7、8”得出答案。 2、集合之间可以根据数量的属性进行比较,还可以根据多、少或者相等进行排序。幼儿进行集合比较时,早期会采取“视觉匹配”策略,比如将汽车玩具进行排列进行比较多少;在形成丰富的数感、匹配和比较经验后,幼儿会形成一个“心理数序”,可以直接进行数字的比较。 3、一定数量的物体(整体)可以分成几个相等或不等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以合成一个整体。通过设计游戏和活动,让幼儿积累数的组成和分解经验,比如10可以由“5+5”、“3+7”、“2+2+2+2+2”、“1+1+8”等各种方式组成。幼儿知道数的各个部分,并明白它们和其他数字的关系时,就能很自然地进行加减运算。 五、模式 1、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重复或递增的序列,它们存在与真实世界和数学中。模式存在于各种形式中,包括视觉模式(地转设计、有色玻璃户)、听觉模式(音乐节奏、脚步声)、运动节奏(舞蹈步伐)、时间模式(小时、分钟等)、数值模式(奇偶数排列、十进制等)。引导幼儿在真实世界和数学中寻找模式、描述模式,发现和理解规律。 2、识别模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归纳。开展一些串珠、盖章、动作游戏等,帮助幼儿认识模式是如何增长和延伸的。 3、在不同的形式中可以发现相同的模式。引导幼儿将一个模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比如“拍手、跺脚、拍手、拍手”转化为“蓝色、橘色、蓝色、蓝色”,最终使用某种符号来表达模式的结构。这是代数表征的重要基础。 六、测量 1、无论对单个或多个物体,都可以根据多种属性对其进行测量。开展不同维度的测量活动,比如宽度、高度、重量等,让幼儿熟悉测量工具和抽象的测量单位(厘米、千克等)。 2、所有的测量都涉及到“公平”的比较。测量可以直接比较,比如两个瓶子放一起直接比较高矮,也间接比较,比如用纸带或卷尺分别量出瓶子的高度,在对两根纸带或卷尺进行比较。 3、定量测量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描述和比较。幼儿的测量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首先是大量观察物体的经验,对物体进行直接比较;接着他们需要使用连接方块或回形针等大小均等的操作无进行间接比较;通过探索,最终他们会明白工具的测量单位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是如何精确描述物体尺寸的。 七、数据分析 1、收集数据的目的是回答那些答案不明显、不直接的问题。 2、数据表征的目的在于说明问题,而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则取决于问题本身。 3、对局部数据进行比较,有助于预测整体情况。引导幼儿用实物、图画、表格进行表征,收集数据,比如调查哪个月份是班级里小朋友生日最多的月份?比如调查小朋友是通过哪种方式到学校? 八、空间关系 1、可以用数学准确地描述物体与方位之间的关系。通过谈话、绘画、书写和建模来表明移动和方向,比如和幼儿一起玩积木,改变其中一块积木的位置,让幼儿描述空间位置变化的过程。 2、对空间的体验和二维表征受观察角度的影响。和幼儿一起画基于直接经验的地图,比如画教室的地图,门、窗、墙分别在什么位置?玩具角、图书角、桌椅都在什么方位? 3、大脑可以形成并操作空间关系的视觉图像。为幼儿提供多种机会做拼图、画画、走迷宫,用单元积木块、拆装玩具和空心砖搭积木,跳舞,用橡皮泥做小制作,在户外的攀爬机构上玩耍,都能锻炼他们对空间进行想象和心理加工的技能。 九、图形 1、根据属性特征可以对图形进行定义和分类。在认识简单图形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扩展到能识别并定义形状的属性。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时候,强调它有3条边和3个角,不管它摆放的方向如何,具备这个特征就是三角形。 2、立体图形的表面是平面图形。列出周围物体的清单,帮助幼儿增强对图形属性的认识,和幼儿一起讨论盒子、罐头瓶、花瓶等分别是什么形状,它的表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3、通过组合和分割可以得到新的图形。开展模式积木拼图、轮廓拼图,玩七巧板、几何板等,加深对图形特征属性的认识。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
| |
| ||